中国社会帮扶网·玉树站

花开玉树:感恩前行

鸟瞰玉树第一民族中学


      (中国社会扶贫网·讯)习近平总书记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8月盛夏,记者走进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这是玉树灾后重建的第一所中学,教学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


课堂上精神专注的孩子们


      走进七年级二班的教室,身穿民族服装的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看着他们专注的表情,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那一刻他们幸福的模样就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格外美丽。


      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副校长晁华德介绍说: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始建于1982年,学校现有1868名学生,39个教学教学班级。学校占地面积66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总体分为7个部分,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室内体育馆、操场等。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是一应俱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室,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新生态、新亮点、新人文”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篮球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教育过程、培养素质特长,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以“质量立校,以德树校,教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满足中学生开阔视野的好奇和需要。同时,严格按照教育法开设开足音、体、美、计算机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竞赛运动会,各种兴趣小组,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寓教与乐,活动育人,使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4年初,更松尼玛成为玉树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来到新学校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提出教师线、学生线和家长线的三线并进管理模式。因为好些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更不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安排家长进班级听课。更松尼玛说,一开始,不光一些老师不适应这种模式,家长也不配合。但从2015年坚持到现在,家长听课模式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如今哪怕在采挖虫草的季节,很多家长也坚持参加。2011年,随着“东部教育计划”“定岗支教”的实施,每年都有20多名西宁的老师到学校支教,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帮助孩子开拓视野,丰富孩子的“第二课堂”。


      更松尼玛:我们的学校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奇迹,仅用1年的时间,我们就搬进了新校园。学校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学条件软、硬件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东部支教队,西宁最优质的老师来支教,他们进课堂、进教室、进教研室活动,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带动我们的老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同学、学生家长都秉承着“感恩奋进”的理念、大家一起努力,学校连续七年取得中考总成绩和升学率全州第一的好成绩。


      看着眼前这位大夏天还穿着厚厚大棉衣,身形消瘦的校长,记者的心里多了一份心疼。2019年,更松尼玛校长被查出胃部肿瘤,去年8月做完手术,胃部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原本90公斤的他,短短几个月,体重骤降到60公斤,而他依然回到了他挚爱的学校、课堂、孩子中间。


      更松尼玛说:作为一名老师,我知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孩子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只希望学校的明天更美好,学生的明天更美好!


支教老师方萍在给孩子们上课


      今年42岁的方萍是来自西宁市第七中学的支教老师,她告诉记者,在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她感受着雪域高原民族地区特有的教育模式,感受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孩子们的感恩奋进,她在这里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她也会把在玉树每一天的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身边的人。


      方萍: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的老师们有着 “敬业+专业”“耐劳+智慧”“谦虚+争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更松校长如沐春风般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着我,也影响着我。这里的孩子热情朴实,和他们朝夕相处,我们既是师生,也更像朋友。一年来,我始终牢记自己的支教使命,本着虚心向学的态度,努力学习玉树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用自己七中人的经历和经验用心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向年轻教师传授我的经验方法。通过上示范课、个别辅导、举办座谈交流、评课说课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支教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很充实,我将把这段经历永远地珍藏在心里,这也将是我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牵挂的心也将永远留在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看着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着现代教育,孩子家长倍感欣慰。


      学生家长巴久达杰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家长的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做家长的感到特别的欣慰和幸福。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还要感恩奋进,学好文化知识,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建设新玉树。


教学楼


      谈起校园的生活,住在扎西大同的七年级学生成林巴丁说:在学校里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我要当一名警察,建设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丽。


      索南文达说:学校生活非常好,增长见识,一起唱歌,男生们就会一起踢球。长大后帮助父母,建设我们的家乡。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孩子们为我们唱起了他们最爱的歌曲,表达着他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十三五”以来,玉树市新建扩建教育项目42个,幼儿园学生从2630人增加到6132人,三年学前毛入园率从45%提高到84%,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增加到2.2万人。历史性实现了控辍保学动态清零,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验收。近年来,玉树州还把有限的财力全力投入教育。为了缓解高中学位不足,玉树州先后投入3.2亿元,实施异地办学“千人计划”,异地就读初高中、中职学生累计达到了12375人,并一口气建成了玉树州第四、第五、第六民族高中和正在建设的第八民族高中、州特殊教育学校,在家门口上学逐渐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