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才仁:畜牧业强不强 牧区美不美 牧民富不富 决定着我州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中国社会扶贫网·玉树站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关于“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讲话,3月19日,副州长、称多县委书记尼玛才仁在州委党校“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暨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第二期州级重点培训班上,用藏语就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尼玛才仁指出: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过程。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是我国区域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亚洲气候调节器”“中国水塔”等的称谓,保护好青藏高原是我们每一名高原人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畜牧业强不强、牧区美不美、牧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州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放地方群众的思想禁锢,让他们明白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生活,从而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落后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胜利。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地区牧民思想解放 牧区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加之散户状态下的畜牧业,牧民思想落后、产业更加封闭,要在高原实施新农村建设难乎其难。多少年来,国家全面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集体经济建设工作,逐渐让散落的牧户走到一起来,相互增进了解,相互加深感情,不断积聚力量修复传统产业。只有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顺利突围。对长期制约基层组织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两大思想顽症,得到彻底根除。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的目的是要引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自十八大以来,村级组织通过宣传政策,解疑答惑,竭力让牧民主动参与合作社建设。经过村级组织的努力,让牧民拥有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畜牧业产业。让牧民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为民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 二是铲除思想痼疾。越贫穷就越迷信,越是迷信就越贫穷,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所有的根子还是思想层面的贫穷。所有散户都有一种相同的思想表现,故步自封,不求上进、“等靠要”思想普遍。更加促使迷信思想和惜售思想在草原上盛行。在散户状态下,牧人既不杀生,又不出售的同时,非常容易对牲畜养出感情,甚至恋畜的心理超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要改变这种窘迫局面,必须铲除思想上的痼疾。要知道世上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奇迹,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聚焦身边的力量。通过坚持走草场整合、牲畜整合、人力整合的路子,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牧民收入,才能排除迷信思想,才能淡化恋畜心理,给产业注入活力,让草原充满生机。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生态畜牧业是我州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稳固脱贫攻坚成绩,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最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增加地方群众经济收入。单户经营时期,不仅效益低、且因为牧区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抵御不了突发的天灾、疫情、偷盗、疾病、兽灾等5个灾情,使一个家庭面临窘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大力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牧区思想解放(出栏率的提高)、人力解放(现代化的机械使用)、生产力解放(科学化生产管理模式)、生态解放(四季轮牧),对地方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是地区生活的百姓和自然千百年来的斗争中形成的观念的总体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畜牧业是我们地区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是形成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脉络。反观,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兴盛,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得益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地区民族团结工作 民以食为天,社会稳定的根本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政策,州委、州政府通过长期研究调研,把大力发展适应地区环境和前景最大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作为总抓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呈现出规模化、科学化发展趋势;使得效益逐年提高,区域群众拥有了长期、持续、稳定的收入,使得一片区域呈现出和谐、稳定、祥和的社会景象。 最后,尼玛才仁勉励广大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肩负使命、勇挑重担,当好我州生态畜牧业发展中老百姓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做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在村支部书记这条路上有所作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不懈努力。 |